
《Woodstock音樂節最有名的照片 - 擁抱的情侶》
烏茲塔克音樂節(Woodstock Music and Art Fair)是美國紐約州鄉下小鎮Bethel在1969年舉辦的音樂表演活動。Bethel距離阿爾斯特縣的胡士托43公里。這場空前絕後的搖滾樂盛會在1969年由4個年輕人所發起(4人均未滿27歲),音樂會從8月15日起,連續舉行了3天,僅2.4平方公里大小的會場竟擁入的超過45萬名觀眾,使得胡士托音樂節成為史上最成功的搖滾音樂節之一。1970年的紀錄片《Woodstock》與現場錄音專輯皆獲得相當大的成功。
32名當時最著名的音樂人現身胡士托音樂節,在近50萬觀眾前表演。烏茲塔克音樂節被滾石雜誌譽為流行音樂史上「改變搖滾音樂的50個歷史時刻」之一。
這場音樂祭舉辦於1969年,連續三日,超過四十五萬名觀眾參與,其強烈的光芒甚至掩蓋了早它兩年於加州舉辦的Monterey Pop Festival-史上第一場大型搖滾音樂祭。
雖然同樣喊著「愛與和平」的嬉皮口號,前者卻比後者更具神話性格,這主要是時代氣氛與主辦者的運氣所致。
於1967年之前,結合解放思潮、迷幻藥物與搖滾樂的嬉皮運動,已逐漸於舊金山成形,音樂、舞蹈與吟詩的大小聚集隨時發生於舊金山各個角落,於1967年夏天達到高潮,後來這段時間被人稱為「愛之夏」。
據說幾乎沒有人能夠真實的回憶起Woodstock的場景,因為當時所有人都暈了,各種各樣的東西混雜在一起,像是一場幻覺。尤其是著名的大雨。
全美國的嬉皮士從各地趕來,由於人數實在太多,組織方壓根無法控制場面,最後,Woodstock音樂節乾脆放棄剪票,放開脆弱的護欄,宣佈為免費音樂節,然而由於交通擁擠,很多人不得不放棄汽車,步行十幾公里來到演出現場。
《會場內的人》
《往會場路上的車》
第二天,兩場特大暴雨和超過40萬人的踐踏,演出現場簡直成了一個泥沼,人們就浸泡在雨水和泥水中唱歌,音樂不斷,高音震耳欲聾、詩歌朗誦通宵達旦,反戰口號此起彼伏,人們穿著簡單的粗布襯衣,長髮披肩,有人乾脆赤身裸體。當演出第四天,天才搖滾吉他手吉米‧漢醉克斯面對的陽光,用轟鳴的電吉他演奏美國國歌時,音樂節達到了高潮,國歌從音箱裡冒出來,卻似飛機的轟鳴、炸彈的爆裂,飽含著絕望與憤怒。
Woodstock音樂節上一共出現了31只樂隊,他們表演的音樂中,有些帶有反戰激情,比如瑞奇‧海文斯的《神氣的約翰尼》, McDonald唱的《我覺得我要死去》,民謠女皇瓊‧貝茲唱給她因逃避徵兵入獄的丈夫的《我們一定能挺過來》,同時在音樂節上還有大量的預言式的歌曲,比如杰弗遜飛船演唱的《木船》 , “誰”樂隊的《美妙的旅程》,當然,其中也有很多愛情歌曲,藍調和大段的吉他即興對奏。
在這場史無前例的音樂節之後,超過50萬的嬉皮士們給歷史留下了漫長的記憶,先是發生了著名的查爾斯‧曼森案件,一群群居的嬉皮士以自由和公平的名義,闖入了好萊塢導演羅曼‧波蘭斯基的家中,殺害了他的妻子和幾個朋友,從此,美國公眾對嬉皮士的影響越來越惡劣,嬉皮士浪潮漸漸在上世紀70年代消散。
1970年,漢醉克斯因吸毒過量死在家中,幾個星期後,珍妮絲‧賈普林也因同樣的原因死在旅館中。 1971年,大門樂隊的吉姆‧莫里森神秘地猝死在他公寓的浴缸中,對身體的損傷和精神危機損害著在60年代閃耀的搖滾明星。Woodstock音樂節之後,音樂節也沒那麼太平了,在之後的一場由滾石樂隊舉辦的音樂節上,發生了很多鬥毆事件,最後甚至死了一個黑人樂迷。整個七十年代,真正具有代表性的音樂節非常稀少。年輕人開始喜歡去小型演出場所,而為音樂節提供場地的農場主們也不喜歡音樂節,因為每次音樂節結束後,他們的農場幾乎總是會變成一塊光禿禿的空地。
歷史以出人意料的演變將Woodstock音樂節變成獨一無二。一個Woodstock音樂節的親歷者在回憶時這樣說道:「Woodstock的感受是絕非可比的。特別對那時養尊處優的青少年來說,是一次冒險:粗糙,混亂,讓人不解,狼狽不堪,不明確,時而受盡折磨,時而另人狂喜。那是我雖然不沾毒品,但我那一刻恍惚感到這一群體不僅僅是在看演出,一個重大事件即將發生,Woodstock將要想世界證明什麼。但其實Woodstock證明了─至少在那個週末,嬉皮士們做到了平時口口聲聲的愛與和平─但卻是轉瞬即逝的和過於天真的,是無法抗衡生活中人的天性和現實中市場的運作。但是40年過去了,這一刻還久久在心頭縈繞,揮之不去。」
Woodstock帶給一整個世代的美好回憶促成了反文化運動的合法性,一場和平的革命逐於西方世界展開。
Woodstock搖滾音樂節舉辦距今也快40年了,雖曾於94和99年重辦,但至今仍無任何音樂盛會規模可與當年比擬,也許Woodstock傳奇真的只能停留在歷史中。